5. 马原选择题
- 1.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,其代表人物是
斯密、李嘉图
- 2.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
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、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
- 3.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
广义的马克思主义
- 4.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 1.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2.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3.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.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
- 5.爱因斯坦说:“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。”这说明
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
- 6.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包括
- 1.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
- 2.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
- 3.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
- 4.思维能否产生理论
- 7.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
一元论
- 8.二元论
- 1.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
- 2.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
- 3.否认世界的可知性
- 4.否认世界的统一性
- 9.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
都认为精神第一性、物质第二性
- 10.“要富口袋,先富脑袋”。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
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
- 11.“心不使焉,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,雷鼓在侧而耳不闻”。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
能动性
- 12.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包括
- 1.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
- 2.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
- 3.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
- 4.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
- 13.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
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
- 14.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
绝对与相对
- 15.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,只承认绝对运动,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
相对主义诡辩论
- 16."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" 这是一种
辩证法的观点
- 17.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。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,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。果农们说,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。每到冬天,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,到春天也不飞走,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,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。对这个事例的寓意理解
- 1.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
- 2.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
- 3.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
- 4.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
- 18.在我们分析人时,既要看到其缺点,又要看到其优点,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
报吨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
- 19.《孙子兵法》曰:“投入亡地然后存,陷入死地而后生”。韩信据此背水一战,大败赵军;马谡据此屯兵山下,痛失街亭。同是根据《兵法》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,这说明
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
- 20.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
矛盾分析法
- 21.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
否定之否定规律
- 22.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
辩证否定的原理
- 23.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包括
- 1.质量互变规律
- 2.对立统一规律
- 3.否定之否定规律
- 4.联系发展规律
- 24.对发展的特点理解正确理解
- 1.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
- 2.世界处于发展中,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中的复辟和倒退
- 3.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
- 4.世界处于发展中,因而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处于前进和上升的过程中
- 25.有的哲学家认为,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。这种观点属于
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
- 26.“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体现出来的。”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
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
- 27.规律具有两个特点
- 1.普遍性
- 2.客观性
- 28.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
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,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的
- 29.属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是
量力而行,尽力而为
- 30.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,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
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
- 31.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,又要发展。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
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
- 32.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,认识的本质是
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
- 33.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
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
- 34.理性认识的特点是
- 1.间接性
- 2.抽象性
- 35.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
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,理性认知反应事物的本质
- 36.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,就是要坚持
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
- 37.真理都是具体的,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
这说明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
- 38.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包括
- 1.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,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
- 2.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限制性,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
- 3.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,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
- 4.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,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
- 39.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
实事求是
- 40.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,这是
历史唯物主义观点
- 41.地理环境掉设计哦发展不起决定性作业,原因包括
- 1.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
- 2.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
- 3.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
- 4.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
- 42.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
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
- 43.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
物质生产
- 44.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,唯物史观不认为
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完全同步
- 45.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,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。这两个部分是
- 1.政治上层建筑
- 2.思想上层建筑
- 46.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
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
- 47.生产力反映的是
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
- 48.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是
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
- 49.生产关系范畴反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
经济关系
- 50.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
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
- 51.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
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
- 52.唯物史观认为,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
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
- 53.唯物史观认为,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
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
- 54.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一句的标准是
生产力的水平
- 55.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注是
生产力的发展
- 56.马克思主义认为,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,
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
- 57.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
生产力与生产关系,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
- 58.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 最基本的是
社会基本矛盾
- 59.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,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
经济标准
- 60.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
直接动力
- 61.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
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
- 62.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,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
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
- 63.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持科技优先的方针,其哲学依据包括
- 1.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
- 2.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
- 3.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
- 4.科学技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
- 64.当代,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,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。从根本上说,这是由
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
- 65.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
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
- 66.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
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,抽象劳动形成价值
- 67.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、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
资本主义社会
- 68.不属于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的是
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
- 69.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
人与自然的关系
- 70.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
二者成正比
- 71.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一般不包括
生产资料
- 72.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,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
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
- 73.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
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
- 74.